种子,不仅是中药材生产的繁殖材料,也是重要的生产资料,在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水平、增加药农收入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对优质种子种苗的需求上升,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的建设尤为重要。通过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先后在全国20个省区布局建设了28个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以保障药用种质资源的繁育与供应。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的第二批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认定,八个中药材繁育基地入选。近年来,各地也积极开展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提升地方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生产水平。未来应继续推动优质繁育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强过程管理与人才培养,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以市场化经营运作方式提升繁育基地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水平。
建设背景
中药材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物质和基础,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战略性资源。中药现代化战略实施20年以来,中医药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2017年《中医药法》正式颁布实施,中医药行业迎来了振兴发展的大好机遇。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忽视中药材产业的安全发展和规范发展问题。全国第三次中药资源普查表明,我国蕴藏有药用植物11146种,我国常用中药材600种左右,50余种濒危野生中药材实现了种植养殖或替代,300种左右实现人工栽培,300种左右依赖野生采集。2007年全国中药材种植面积2325万亩,约占全国农作物种植面积的百分之一;2016年达到5350万亩,2017年种植面积急剧增加达到6799.17万亩,2018年迫近一亿亩。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药农和药企对中药材种子种苗的需求量增长量将超过40%,其中对优质种子种苗的需求量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由于野生原料药材的资源数量有限,中药材人工繁育就成了解决中药资源濒危状况、保证中药材质量、保护中药资源原生环境的必由之路。中药材种子种苗是中药材生产的物质基础,优良品种及优质的种子种苗是实现中药材规范化生产的基础和首要条件,是从源头把握好中药材、中药饮片及中药产品质量的重要保障。中药材质量稳定需要中药材生产的规范化,中药材生产规范化需要中药材种子种苗生产的标准化。《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提出实施优质中药材生产工程,其中的重点之一即建设“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由此可见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建设进展情况
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
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在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工作开展之初即纳为四项重点任务之一。为了加强道地药材、珍稀濒危品种的保护和繁育研究,并在药用野生物资源集中分布区建立一批繁育基地,以促进基本药物中药原料生产、供应和中药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确立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种植保存、科研攻关、标准制定、人才培养”的建设目标,应实行以下措施:对中药资源普查中收集的种子种苗进行更新,建成种子种苗的繁育生产基地;科学选定区域内的中药材品种进行繁育生产;制定种子种苗生产技术标准、技术规程,形成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开展中药材种子种苗检测服务,成为科技研究与人才培训的平台;为行业、社会提供专业服务与人才培养平台。根据建设目标,确定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的建设任务,主要为以下5项:建成种子种苗繁育生产基地,要求基地建设总规模不少于2000亩(1亩≈667平方米),主体基地面积不少于200亩,土地所有权清晰稳定;对规定地区中药资源普查中收集的种子种苗进行有效的保存;对5种以上省域内道地的、常用的或稀缺的药材进行繁育生产,药材种的选择不局限于植物类药材;建成中药材种子种苗检测实验室,开展中药材种子种苗检测服务,制定种子种苗生产技术标准、技术规程,形成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建立产学研用合作与运行机制,具有提供种子种苗服务的辐射能力,提供社会化、专业化的服务,成为科技研究与人才培训的平台。
依托普查工作,联合科研院校、业内企业等140余家建设单位,先后在全国20个省区布局建设了28个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在我国西北、西南、中部、东北、东南等地区均有分布,子基地合计近180个,涉及中药材种子种苗近160种,推广种植面积超过3万亩。各基地结合自身区域地理环境特点,每个基地对5种以上省域内道地的或稀缺的药材品种进行繁育生产。在充分考虑药材道地性、地区药材生产特点的基础上,2012年、2013年,分两批在吉林等12个省区建设的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基地繁育的药材种以大宗常用药材种为主;2015年,在河北等11个省区建设的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基地繁育的药材种侧重考虑药材本身或相对市场需求的稀缺性,多方面保障药用种质资源的繁育与供应。
三批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已经完成项目验收工作,各基地按照国家基本药物所需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要求完成了相应建设任务,建立了运行管理制度,通过验收以来,继续发挥繁育生产功能,积极开展社会化服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组织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专家组论证基地挂牌等事宜,为繁育基地未来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导。繁育基地的未来发展,首先能够生产销售优质的种子种苗,另一方面着手打造优质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的溯源体系,由此作为繁育基地未来建设的有力抓手,提升繁育生产质量与交易规模。
为了保证繁育基地繁育品种质量,发挥繁育基地对中药材产业发展支持作用,2019年9月组织召开了繁育基地选育品种评议会,掌握繁育基地选育品种情况,为中药材种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2019年10月,全国中药材产业大会召开之时,结合繁育基地建设工作与经验,组织召开了中药材种业发展研讨会,就中药材种业发展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参考农业选育新品种的方式,围绕目标定向培育新品种,同时采用定点种植的方式开展道地药材种植,避免异地引种破坏种质的道地性;二是根据中药材的特殊性,制定中药材种子DUS测试通则,布局中药材种子DUS测试站;三是从第三方角度构建中药材种质评价体系,建立优质中药材种子遴选推广机制。
农业农村部第二批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
2017年1月,农业农村部组织专家评审并拟认定第一批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但不含中药材。为了进一步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等文件要求,2019年5月,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了第二批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认定工作。此次评审并认定的基地包括安徽省霍山县、福建省邵武市、山东省平邑县、湖北省英山县、湖南省邵东县、甘肃省陇西县、贵州省大方县、云南省云县八个中药材繁育基地。繁育基地的认定工作将有利于优质和规模化中药材繁育基地的扩大建设和品牌塑造,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地方良种繁育基地调研
除以上由国家统筹建设的繁育基地以外,近年来,各地也积极开展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提升地方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生产水平。2019年4月初,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组织体系内各岗位科学家、试验站团队,进行中药材繁育基地信息调研,并将信息进行汇总和分析。发现从2016—2018年整体上看,可统计到的中药材良种繁育核心(示范)基地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分别为155.98万亩、175.66万亩和200.35万亩;可统计到的种子产量(不限于良种繁育核心/示范基地)分别为9547.32万千克、8121.78万千克和7944.74万千克,种苗产量分别为579432.82万株、852245.4万株和1093010.95万株;各省(区、市)种子种苗自繁自用的比例约为63.86%,跨区/省调运的比例约为36.14%。其中核心繁育(示范)基地面积前5位的是肉苁蓉、白木香、银柴胡、菟丝子和蕲艾等品种,面积分别达到了73万亩、12.4万亩、10万亩、10万亩和10万亩;其种子种苗产量分别达到了3.65万千克、1344万株、100万千克、400万千克和200000万株。(摘自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国中药材种业发展报告(2019)》)
(文章来源:中国食品药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