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全国茯苓(中药材)及其制品电子贸易平台! [登录] [免费注册]
服务热线:4006662399
APP下载

扫码进入小程序

安徽大别山区茯苓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前景
浏览量:1492次
发布时间:2022-04-28 11:08:22

 

安徽大别山区森林资源非常丰富,原生态保护存留完好,是安徽省重点中药材生产基地。该区域海拔高,日夜温差大,雨水量充沛,自然环境特别适宜菌类中药材的种植和培育。然而茯苓的生产栽培有着悠久的历史、较成熟的技术和经验,种植面积大。安徽大别山区茯苓因其培植方法独特,加工考究,质量精优,且以“光、洁、细、白”享誉海内外,在全国乃至东南亚地区均享有很高的知名度。笔者通过多次对安徽大别山区茯苓进行产地实地调研,结合该区域茯苓研究资料,概述了安徽大别山区茯苓产业发展现状,总结了茯苓产业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并给出了解决对策,进行了茯苓未来的发展前景展望,以期为安徽大别山区茯苓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推进茯苓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本草中华》:岳西茯苓
1、安徽大别山区茯苓产业现状
大别山区茯苓最早的栽培地点为安徽安庆岳西、潜山,后扩展至六安金寨、霍山,省外扩展至湖北罗田、河南商城,形成了以安徽岳西、金寨为中心的安徽大别山茯苓生产基地。借助大别山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优势,促使皖产茯苓产量高、品质佳。通过实地调研,笔者将从对该区域茯苓菌种选择、栽培方法、采集加工、销售方式4个方面对茯苓产业现状作以下简要介绍。
1.1茯苓的菌种选择
通过调研发现,历史上金寨县、岳西县茯苓生产一直使用鲜茯苓肉做种(习称肉引),七十年代推广用茯苓菌丝分离培育菌种。目前,我国茯苓主要产区选用的优良菌种主要有W3、Z2、“5.78”3个品种。其中W3是由湖北省罗田县中药材公司用地方品种分离选育而得;Z2是由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选育而得;“5.78”则是由北京科学院生物所选育而得,目前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5.78”为安徽大别山区茯苓主要品种,栽培茯苓基本来自该品种。当地苓农也对茯苓菌种开展适当的选育、探索,虽然筛选出与“5.78”有一定差异的菌种,但是因为缺乏品种意识且基于“5.78”的广泛使用,苓农仍将筛选出的各类菌种均命名为“5.78”。
1.2茯苓的栽培方法
目前,安徽大别山区茯苓有2种栽培模式,一种栽培模式为椴木栽培,另一种栽培模式为树蔸栽培,其中椴木栽培为该区域农户最主要的栽培方式。茯苓一般栽培在海拔200~450m的向阳山坡、砂质土,坡度35°以内,坡向以正南向为主。接种茯苓的木料常选择直径较适中的松木以供给茯苓生长足够的需要,木料常晒至含水量在60%~70%即可使用,一般12.5~25kg的松木段或松树蔸用2袋菌种。当地茯苓栽培集中在农历4~5月份,采集时间为翌年的同月份。栽培窖数根据可用苓场的大小,将松木段码成排,排与排之间有排水沟。茯苓下窖后,田间管理较少,茯苓长出地面时应及时培土。茯苓栽培场地无遮荫,其轮作物多为芝麻、花生、大豆等。
1.3茯苓的采集加工
传统上茯苓采集后要经数次“发汗”才剥皮加工,而当地苓农采集茯苓后,茯苓产量大的农户大多采取直接剥皮加工,少部分采取“发汗”1周后再剥皮加工;产量很少的农户则直接卖鲜茯苓。目前当地茯苓产地加工模式主要有4种:①鲜茯苓采收→发汗→剥皮→切制→干燥;②鲜茯苓采收→发汗→蒸制→剥皮→切制→干燥;③鲜茯苓采收→蒸制→剥皮→切制→干燥;④鲜茯苓采收→剥皮→切制→干燥。苓农加工时,赤茯苓随茯苓皮一起剥下,剥下的赤茯苓少作药用,均卖给蚊烟厂或者自留熏蚊之用,效果很好且无毒。苓农根据市场需求将茯苓加工成不同规格,主要加工成茯苓丁、茯神块、茯苓片等。目前当地茯苓的加工主要有2种:①全人工的家庭式、作坊式、粗旷式的加工方式;②半机械化家庭式、作坊式、粗旷式的加工方式。
1.4茯苓的销售
目前市售茯苓主要来自于大别山产区、湖南产区和云南产区,其中以大别山产区质量较优,为茯苓的重要生产、加工集散地。安徽大别山茯苓的销售由该区域多个药材商定点收购,再转卖给亳州药材市场或广州等地的药材收购商,部分茯苓也流入安国、荷花池、玉林等药材市场,药材商亦根据各地收购价格高低而选择买主。少量初具规模的茯苓种植企业采购茯苓后加工成饮片,直接销售至合作的医药、保健类企业。
2、安徽大别山区茯苓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通过调研发现,部分产区农民为了获取近期效益,在没有试验验证及科学依据的情况下,随意改变传统的种植方法,不惜摒弃传统的栽培技术,采用粗放操作、广种薄收的种植方法,致使茯苓生产出现“用种多、用材多、单产低、商品外观性状差、内在质量不清”等恶性循环状况;同时,安徽大别山区茯苓多为散户种植,缺少大规模、规范化的茯苓种植基地;此外,该产区尚存在茯苓品牌效应不足、松林资源利用率低等现象。针对以上问题,笔者给予以下建议,供苓农和企业参考。
2.1菌种选育不规范
目前,茯苓栽培均以“菌种”进行扩大繁殖,为保障原种的优良品质,传统的方法是严格选择分离用种苓鲜菌核,并控制其遗传世代为质量好、产量高、抗病力强的第2代或第3代等。该区域茯苓制种技术已经普及,茯苓栽培种生产种主要由产区农民专业户进行生产,然后出售给苓农用于栽培。由于生产、经营茯苓菌种的专业户设备简陋、环境污染、制种方法粗放,很少进行严格选种,致使分离、培育出的茯苓菌种内在质量越来越差,尤其茯苓菌株经多代无性繁殖后,优良的遗传性状逐渐发生变化,衰老、退化现象较为明显。部分苓农从外地或外省随意购买原种,使茯苓的遗传世代较为混乱,再加上各地菌株多年交叉混用,一个品种多地栽培,一个产区使用多个品种的现象较为普遍,各地均未形成稳定遗传性状的优良品种,菌种栽培用种质量下滑,造成茯苓商品质量参差不齐。因此,安徽省医药类研究院校及科研院所应采用现代分析技术对安徽大别山区茯苓种质资源进行鉴定,同时对不同种质资源所生产出的茯苓进行质量评价,筛选出优质的茯苓种苓;然后对其进行母种分离和原种、栽培种的扩繁,建立安徽大别山区茯苓优质菌种繁育基地,并向苓农提供质量佳、繁殖能力强、产量高的茯苓菌种,实现菌种的统一化繁育、种植和管理。
2.2栽培技术不规范
准备培养料及选择栽培场是种植茯苓的重要前期准备工作;传统产区对这2个环节非常重视,曾总结出“种植茯苓没有巧,抓好二干(场干和料干)和一好(菌种质量好)”、“备料十、冬、腊,正月只能扫尾巴”、“茯苓用种一代小、二代好、三代泡、四代了”等经验,以及选场要选麻骨砂,“忌返场年内未种过茯苓及其他农作物”、“冬季挖场春季晒等场松泡没虫害”等经典渡语。并严格规定“削皮留筋”、“拢料进场”、“锯筒码晒”等季节及工序,带动了全国茯苓的发展。然而目前,尤其近年来全球气温变暖,生态环境恶化,松林资源萎缩,为适应当前形势,茯苓栽培在相应变化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大的随意性,不少产区不再遵循前人的经验,而推迟备料(2月,3月甚至4月),临时锯筒,随意选场不强调栽培场朝向;采收时间人为提前,茯苓传统栽培的生长周期为1年,近年来,产区农民为尽早受益,往往提前采挖,现多数产区已改为半年,有的改为4或5个月;为控制病虫害,生产中多采用化学防治,且农药使用欠规范,随意性很大,造成农药残留和污染。以上现象均造成茯苓产量、质量的下降。因此,就苓农而言,在茯苓种植时,切不可为了一时经济利益而改变茯苓优良、传统的种植经验,应注意田间管理、遵循茯苓生长周期、勿乱用农药等;就针对茯苓种植龙头企业而言,应联合高校科研院校,结合苓农种植经验,制定茯苓规范化栽培规范,并向苓农推广、普及,以保证茯苓规范化栽培,稳定茯苓质量。
2.3加工技术不规范
茯苓栽培为农副业生产项目,产区加工目前仍沿用手工切、剪,日晒干燥,方法原始,设备简陋,环境污染。茯苓产区贫困山区居多,个体经济实力差,无法组织大规模茯苓药材商品的采收、加工和销售,当地的茯苓产业模式多为“农户种植→小贩收购→茯苓市场交易→经营户加工→市场”的模式。经营加工户大多是家庭作坊式,规模小,技术落后,仅仅进行一些茯苓的简单加工,如切片,切丁等;茯苓的深加工企业较少,难以带动该区域整个茯苓产业的转型;因此,高校科研院校应联合茯苓种植龙头企业,开展茯苓产地加工与炮制一体化生产工艺研究,制定茯苓发汗、去皮、切制、干燥等工艺操作规范,并向苓农推广,以保证茯苓加工规范操作。
2.4规模化和规范化种植普及不足
安徽大别山区茯苓主产区主要分布在金寨、霍山、岳西等地,这些地区大多是山区,茯苓种植分散,且大部分的茯苓都由个体农户种植,规范化的程度较低,菌种选择、栽培管理、采收加工、保存储藏等各环节不统一,使得生产出的茯苓质量得不到保障,差异较大。虽有安徽乔康药业有限公司、安徽亚泰天然植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率先建设了茯苓规划化栽培基地,但相对于其他茯苓道地产区如湖南靖州等地,安徽大别山区茯苓规模化、规范化种植缺乏较严重。因此,龙头企业应带头,政府应展开引导,带动当地形成规模化茯苓种植。
2.5产品开发不足
目前,安徽大别山区虽有部分企业开展茯苓中药材深加工,如从事茯苓提取物生产和茯苓口服液的开发等。但整个茯苓产业的产品开发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主要以出售茯苓的初级加工品为主,茯苓的深加工不足,产品的附加值很低,产业链较短,难以充分实现茯苓的潜在价值。产区仍被“药材原料→饮片→中成药→临床”这一思想占据,对茯苓的深加工的重视程度不足,这使得茯苓无后续产品的跟进,无产业链的支撑,以生产为主的茯苓产业,产值较低很难经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发展受阻。因此,在传承与创新的理念下,产区应开发茯苓药品、食品保健品、日化产品等,使得茯苓产业逐步实现三个转化:由卖鲜茯苓向卖加工产品转化,由单一化产品向多样化产品转化,由初加工向精加工转化,将茯苓产业做大、做强,打造茯苓产品知名品牌。
2.6宣传不足
茯苓作为我国传统常用药食两用大宗中药材,广泛地应用于中医临床、中成药和保健食品原料,在常见中医临床配方中,茯苓的配伍率较高,素有“十方九苓”之说。经笔者统计,根据2015年版中国药典,以茯苓为原料的复方制剂多达237种,约占全部复方制剂的16%。然而,茯苓在普通消费者中认知度并不高,关于其医药作用和保健作用,消费者了解很少。出现这样的状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茯苓的宣传力度不足,茯苓的主产区经济发展都比较落后,难以形成较大的影响力。此外,云南省因野生茯苓资源相对较多且质量优,以“云苓”而闻名;湖北省因茯苓规范化、规模化种植突出,以“鄂苓”而闻名,而作为茯苓主产区之一的安徽省,“安苓”成果尚未体现,缺少品牌效应。因此,应加大安徽大别山茯苓的宣传,提高经营户、药农的质量意识,强化市场竞争意识,树立品牌意识。提高安徽大别山区茯苓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7松林资源利用率低
茯苓作为一种资源消耗性中药,严重依赖松林资源,对生态环境是一种毁灭性的打击。随着国家对环保问题的重视,林业资源的保护愈加严厉,这对茯苓的发展是重大的限制。而安徽大别山茯苓种植时每年间伐、砍伐留下大量树蔸和枝干废料,由于缺乏科学指导,树蔸普遍废弃山林,枝干除少部分用于民用燃料外,大多数都废弃腐烂于山林之中,综合利用率低。因此,政府应支持大型规范化种植企业统一流转林地,有计划规划间伐间种,同时,应加大对新型栽培技术,如松枝、松末等栽培茯苓,并努力寻找茯苓种植原料的替代品,这样既可以促进茯苓种植的发展也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从而推动环境可持续发展。
3、安徽大别山区茯苓产业发展的前景展望
随着国家对中医药发展的大力支持,茯苓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前景广阔。笔者主要从促进茯苓发展的宏观政策、茯苓的市场需求等对茯苓的发展前景作简要介绍,并针对目前安徽大别山区茯苓产业发展的情况,提出了未来该区域茯苓产业的发展出路。
3.1宏观政策
2016年2月《中医药发展战略纲要规划(2016-2030)》的出台,对茯苓这类大宗常用中药的发展起到推进作用,急切需要茯苓大产业的健康发展。2016年12月,安徽省卫生计生委、安徽省经信委等部门,共同组织开展了“十大皖药”产业示范基地遴选建设工作,茯苓成功入选。推进“十大皖药”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作为深入推进健康安徽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了省政府2017年工作重点,这对“茯苓”种植规范化、规模化、品牌建设化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7年两会期间,众多两会代表对中医药的发展提出了很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国家对中药的发展越来越重视,中医药的成长空间将越来越大,这对茯苓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2市场需求
茯苓既是药品,也是食品,是养生保健领域的重要成员,也是中成药的常见配方原料,茯苓在中成药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六味地黄丸”销售收入市场规模已达10亿元,而且呈上升趋势;“藿香正气”系列2009年销售收入也已突破10亿元;“桂枝茯苓胶囊”即将通过美国FDA认证,预计通过后每年将有200亿元的市场规模。尤其当前世界各国人民自我保健意识增强,回归自然,崇尚绿色,主张养生,返璞归真的愿望日益高涨,对茯苓等具有保健功能的传统药材认识日益深刻,对以茯苓为原料的保健食品、功能食品的需求剧增。据药通网、中国药材信息网、中国药材天地网等资料报道,近两年全国茯苓年平均社会需求量约为2.5万吨。根据目前茯苓产销现状和市场发展趋势,未来几年,我国茯苓市场需求量将达到3~4万吨。目前全国茯苓年均产量约2万多吨,供需缺口较大。群众医疗保健的需要,对外出口的增加,市场药材商品的短缺,为安徽大别山区茯苓产业发展提供了大好机遇。
3.3发展出路
茯苓是药食两用药材,但这一资源优势还未充分转化成经济优势。目前安徽大别山区茯苓产业链还不完善,盈利比较薄弱,未来该区域茯苓产业的发展方向应该走“高端精品”路线,努力提升茯苓的质量和产量。在菌种选育方面,应该利用现有新技术,获取优质茯苓菌种,从源头上保证茯苓的品质和产量;在茯苓种植方面,应该走精耕细作的道路,遵循传统茯苓种植技术,努力提高茯苓的质量和药效;在规范化生产方面,应该推动茯苓种植规范化、规模化和品牌化建设,推进茯苓产业技术创新;在资源保护方面,应支持大型规范化种植企业统一流转林地,有计划规划间伐间种,开展新型茯苓栽培技术,如利用松枝、松末等栽培茯苓,以减少大规模的松林砍伐,保护生态,从而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在产品开发方面,支持新型药品研发的同时,应该广开思路,全面开展茯苓保健食品、健康食品、美容化妆品、饮料等新产品研制和综合开发,使茯苓产业链得以延伸,打造茯苓产品知名品牌。通过以上措施,将大别山区茯苓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提升茯苓供给侧质量,将茯苓产业做大、做强,带动整个茯苓产业链的发展壮大,并为安徽大别山其他道地药材的产业发展提供示范作用。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