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全国茯苓(中药材)及其制品电子贸易平台! [登录] [免费注册]
服务热线:4006662399
APP下载

扫码进入小程序

茯苓文化
浏览量:600次
发布时间:2022-11-01 10:35:32

茯苓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就把它列为上品。伏灵之名出于司马迁《史记·龟策传》,传云:“所谓伏灵者,在警丝之下,状似飞鸟之形”。西汉刘安《淮南子》载:“千年之松,下有茯苓,下有菟丝”。 魏晋陶弘景《名医别录》载:“茯苓,茯神,生太山山谷大松之下,二、八月采”。东晋葛洪《神仙传》载:“老松精气化为茯苓”。唐宋时期,人们视茯苓为养生珍品,做礼物赠送。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载:“茯苓主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明清时期,茯苓作为高贵滋补食品更为世人所珍爱。当今,茯苓产品种类繁多,走入寻常百姓家庭,“药食同源”已成为人们的共识。靖州县作为“中国茯苓之乡”,正在打造“国际茯苓之都”,应积极传承千年茯苓文化,大力发展现代茯苓产业。

1、茯苓传说故事,体现了人们对健康长寿的追求

历代皇室、医家、道教、佛教,特别是养生家对茯苓特别重视。魏晋时代,服饵茯苓以求长生已经蔚然成风,当时道教思想家、医家陶弘景辞官隐退,梁武帝每日赐茯苓五斤,白蜜二斤,以供服饵(梁王·弘景传)。陶弘景称茯苓:“通神而致灵,和魄而练魂,利窍而益肌,厚肠而开心,调营而理卫,上品仙药也。”

晋代葛洪的《抱朴子》也记载了茯苓的相关传说:有一个叫任子季的人,连续服用茯苓18年,天上的玉女就来与他相会,并且能有隐形之术,不食人间五谷,趣孔与身体如同美玉一样娇润。唐代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药王”的孙思邈在《枕中记》记载:茯苓久服,百日病除,二百日昼夜不眠,二年驱使鬼神,四年玉女来侍。

宋代太医钱乙,晚年回到郓州故里,得了一种全身疲惫、活动不利的“周痹”,而周痹入脏者是死症。他让家人和亲属登上东山寻觅茯苓,要他们先找“菟丝草”丛生之处,以火烧灭后挖掘。家人依言而行,果然得到个大如斗的茯苓,让钱乙吃了一个多月,虽然左侧肢体仍旧偏废,但精神、体质却越发硬朗,后继续服用以进行他的本草研究。钱乙又愉快地度过近20年,直到82岁才去世。

元太祖成吉思汗在中原作战时,小雨连绵不断地下了好几个月,大部分蒙古将士都出现了水土不服的情况,染上了水湿症。眼看兵败垂成,成吉思汗十分着急。后来,有几个士兵因偶尔服食了茯苓得以痊愈。听说此事后,成吉思汗大喜,他急忙派人到盛产茯苓的地区运来大批茯苓给将士们吃,兵将们吃后病情马上好转起来,成吉思汗最后打了胜仗,茯苓治水湿病的神奇功效也被广为传诵。

到了清代,茯苓成了养生之要药。乾隆皇帝治国60年,文治武功均为后世所称道。他身体健康、精力充沛,享年88岁,为历代皇帝最长寿者。清代宫廷医案曾记载过乾隆皇帝服用以茯苓为主制成的“四神汤”,其中的四位“神仙”是指茯苓、淮山、莲子和芡实。乾隆皇帝食用至八十余岁时仍不间断,到老年仍容颜不衰。

光绪六年九月,西太后慈禧由于嗜食油腻肥甘,病倒宫中。她不思饮食、脘腹胀满、闷闷不乐。太医们心急如焚。太医李德生率众太医去为“老佛爷”会诊,认为其病是脾胃虚弱所致。经过众医研讨都认为该给“老佛爷”补脾益胃,开了以茯苓粉、松仁、桃仁、桂花、蜜糖为主要原料,做成了“八珍糕”。吃了此糕几天后,慈禧的病状竟完全消失了,食量大增,周身亦有力了。从此,“八珍糕”成了慈禧最喜食的食品。不管有病无病,总要让御膳房为她做“八珍糕”食用,并常以此赏赐宫中大臣。因此,“八珍糕”成了当时名点。民间服食茯苓也有记录。《抚州临川县井山华姑仙坛碑铭》载:“华姑者,姓黄氏,讳令微,抚州临川人也。少乃好道,丰神卓异,天然绝粒。年十二,度为天宝观女道士。年八十,白面红,如处子状,时人谓之华姑。……姑同学弟子黎琼仙,恒服茯苓、胡麻,绝粒四十馀秋,年八十,齿不衰……”。大量的茯苓传说故事和史料记载表明,从长生不老的“金丹”到滋阴补阳的“圣丸”再到延年益寿的美食,都离不开茯苓配方。人们在不断追求健康长寿的历程中,茯苓发挥着重要作用。

2、茯苓诗词曲赋,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早在公元前三、四世纪就有了采集茯苓的记载,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已有“采苓采苓,首阴之巅”的句子。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官场失意,迫使卖药为生,经常上山采掘茯苓。虽然君不问人不知,但有妻儿帮忙晾晒,无限春景中一家人和乐融融。然而好景不长,暑去寒来,天寒地冻,万物凋零,药材少了,那埋藏于古松下的茯苓,也如寒冰一般在地下静静地“潜伏”起来。境遇甚寒的杜甫与友人杨维相遇,提笔写下《路逢襄扬杨少府入城,戏呈杨四员外绾》:寄语杨员外,山寒少茯苓。归来稍暄暖,当为斸青冥。翻动龙蛇窟,封题鸟兽形。兼将老藤杖,扶汝醉初醒。

唐宋时期,茯苓作为养生珍品,深受文人墨客的推崇与喜爱。著名的唐宋“八大家”就有五位写过茯苓。特别是苏轼、苏辙兄弟十分推崇服食茯苓。苏辙年少时体弱多病,夏天因为脾胃弱而饮食不消,食欲不振;冬天则因为肺肾气虚而经常感冒、咳嗽。请了许多大夫,服了许多药物也未能根除。直到过了而立之年,他向人学习养生之道,练习导引气功,经常服用茯苓。一年之后,以前多年的疾病竟然消失得无影无踪。从此后,他便专心研究起药物、养生来,并写了《服茯苓赋并引》一文:予少而多病,夏则脾不胜食,秋则肺不胜寒。治肺则病脾,治脾则病肺。平居服药,殆不复能愈。年三十有二,官于宛邱。或怜而受之以道士服气法,行之期年,疾良愈。盖自是始有意养生之说,晚读《抱朴子书》。言服气与草木之药,皆不能致长生。古神仙真人皆服金丹,以为草木之性。埋之则腐,煮之则烂。烧之则焦,不能自生,而况能生人乎?予既没世俗,意金丹不可得也。则试求之草本之类,寒暑不能棱,岁月不能败,惟松柏为然。古书言松脂流入地下为茯苓,茯苓千岁,举则为琥珀。虽非金玉,而能自完也,亦久矣。于是求之名山,屑而治之,去其脉络,而取其精华。庶几可以固形养气,延年而却老者,因为之赋以道之。

春而荣,夏而茂。憔悴乎风霜之前,摧折乎冰雪之后。阅寒暑以同化,委粪壤而兼朽。兹固百草之微细,与众木之凡陋。虽或效骨骼于刀几,尽性命于杵臼。解急难于俄顷,破奇邪于邂逅,然皆受命浅狭。与时变迁,朝菌无日,蟪蛄无年。苟自救之不暇,矧他人之足延。

乃欲撷根茎之微末,假臭味以登仙。是犹托疲牛于千里,驾鸣鸠以登天。则亦辛勤于涧谷之底,槁死于峰崖之巅,顾桑榆之窃叹。意神仙之不然者矣。若夫南涧之松,拔地千尺,皮浓犀兕,根坚铁石,须发不改,苍然独立,流膏脂于黄泉,乘阴阳而固结,像鸟兽之蹲伏,类龟蛇之闭蛰,外黝黑似鳞皴,中结白而纯密。上霍莽之不犯,下蝼蚁之莫贼,经历千岁,化为琥珀,受雨露以弥坚,与日月而终毕,故能安魂魄而定心志。却五味与谷粒,追赤松于上古。以百岁为一息,颜如处子,绿发方目,神止气定,浮游自得。然后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以游夫无穷,又何求而何食?

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是一位长寿诗人,享年85岁。他长寿的原因很多,除了他有闲适达观的情怀,戎马生涯的历练,归隐田园后的劳动与悠游之外,还有他与茯苓的密切关系。他喜食中草药,以药为友、食药为享、施药为善,特别钟爱茯苓。现存有关茯苓的诗词多达十二首。曾作《感怀》:卜居镜湖上,一庵环翠屏。竹林藏谺谽,岭路蟠青冥。骞腾立奇石,崭绝瞻危亭。车马虽扫迹,猿鸟与忘形。我行半九州,蹋尽芒鞋青。岂知雪满鬓,于兹敝云扃。丹砂收箭镞,茯苓斸人形。辽天渺归鹤,一瞬三千龄。明末清初词坛第一人陈维崧对茯苓情有独鈡,也写过《洞仙歌·题〈采芝图〉为顾卓侯赋》:苍皮黛鬣,滴金膏丹溜。下结千龄赤芝秀。有先生、杖挂长柄葫芦,篮子内,百本木华红绣。㗳然云水兴,瓢笠随身,炼术餐霞老岩窦。戏斸茯苓归,封寄轩辕,雷文篆、形如鸟兽。笑多事商颜四先生,同溺过儒冠,一般皓首。

据查阅相关资料,现存名家吟咏茯苓的诗词曲赋有二百余首。或应酬答谢,情真意切,如唐代贾岛的《赠牛山人》;或感怀心声,直抒胸臆,如宋代苏轼的《种松得徕字》;或咏物寄情,含蓄隽永,如元代陆文圭的《念奴娇·延年有术》;或修身养性,延年益寿,如明代刘基的《松叶酒歌寄梁安宅》;或描形绘色,闲情怡致,如清朝乾隆皇帝的《万松寺 其二》。他们以吟诵茯苓的方式,表达了真挚的亲情、友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美好生活的热爱。

3、茯苓药方的流传,说明了人们对茯苓功效的广泛认可

对于茯苓的药性,保健治病功效及服用宜忌,历代医家,医籍多有论述。东汉时《神农本草经》记述茯苓“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南北朝时期医家陶弘景说:茯苓,白色者补,赤色者利。宋代日华子认为,茯苓能补五劳七伤,安胎,暖腰膝,止健忘。寇宗奭说:茯苓,茯神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缺也。唐代医学家王焘《外台秘要》记载了黄帝与医师高阳负的对话,称茯苓为“四时神药”,云:“四时神药,名曰茯苓。春秋冬夏,疗随病形。冷加热药,温以冷浆。风加风药,色脉诊评。”金元时期张元素总括茯苓功效,“其用有五:利小便也,开腠理也,生津液也,除虚热也,止泻也。”但认为:“小便利而数者,多服则损人目;汗多人服之,亦损元气。”明代焦竑说:“茯苓久服之,颜色悦泽,能灭瘢痕。”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描述:“茯苓气味淡而渗,其性上行,生津液,开腠理,滋水源而下降,利小便,故张洁古谓其属阳,浮而升,言其性也;东垣谓其为阳中之阴,降而下,言其功也。”清代宫廷御医黄宫绣《本草求真》载:“白茯苓入四君,则佐参术以渗脾家之湿。入六味,则使泽泻以行肾邪之余,最为利水除湿要药。”

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肺、脾、肾经,功效非常广泛,享有“十方九苓”和“药膳白银”之誉名。不分四季,既可单独做药用,更能与其他药物配伍成,不管寒、温、风、湿诸疾,都能发挥其独特功效。有的方剂清楚标明茯苓之名,如见载的名方即有茯苓丸,茯苓汤,茯苓散,茯苓丹,茯苓饮子,茯苓四逆汤,茯苓六合汤,茯苓补心汤,茯苓渗湿汤,茯苓导水汤,茯苓佐经汤,茯苓甘草汤,茯苓泽泻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等等。有的方剂名称,虽然未显示茯苓之名,但茯苓参与配伍,诸如:《伤寒论》里的五苓散,真武汤;《金匮要略》里的肾气丸,酸枣仁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四君子汤,十全大补汤,逍遥散,五皮散;《小儿药证直诀》中的六味地黄丸,异功散;《济生方》中的导痰汤;《仁斋直指方论》中的玉泉丸;《丹溪心法》里的保和丸,八珍汤;《外科正宗》里的托里消毒散;《医学心悟》里的安神定志丸等等。上述方剂组成及其功效,中医界里众所熟知,藉以说明在众多的方剂中,茯苓被采用的频率之高,治疗用途之广。 清宫医案医案资料统计,慈禧内服的13个长寿、补益方剂里,配伍的药物共有64种,其中采用茯苓的频率最高,达到78%。

茯苓全身都是宝,因其药用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和功用。茯苓皮为茯苓的黑色外皮,其利水作用较好,用于治疗水肿、小便短赤。赤茯苓为茯苓皮层下赤色的部分,利湿作用强,治疗小便黄赤,尿涩痛。茯神为带有松根的部分,安神利水作用较强,治疗心悸健忘,小便不利。茯神木为茯神中的松根,能平肝安神,用于治疗心区憋闷、失眠等。而朱茯苓则是用茯苓与朱砂加工炮制而成,宁心安神作用强,用来治疗心悸失眠。归纳古代中医和医籍对茯苓功效之论述,主要为渗湿利水,和胃利脾,宁心安神,助小便通利,逐水肿胀满,治疗咳逆,呕哕,食少泄泻,遗精,惊悸,健忘,失眠等。

经现代医学进一步的研发和临床验证,茯苓作为养生保健的中草药,主要有九个方面的独特功效:一是用于脾虚泄泻。茯苓既能健脾,又能渗湿,对于脾虚运化失常所致泄泻、带下,应用茯苓有标本兼顾之效,常与党参、白术、山药等配伍。有可用为补肺脾,治气虚之辅佐药。二是用于痰饮咳嗽。痰湿入络,肩背酸痛,茯苓可与半夏、陈皮同用,也可配桂枝、白术同用。三是用于心悸,失眠等症。茯苓能养心安神,常与人参、远志、酸枣仁等配伍。四是抗癌。茯苓多糖与茯苓素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临床常用治疗食管癌、肝癌、乳腺癌、溃疡性黑色素瘤等癌瘤中属脾虚湿盛、痰饮内停、湿热壅结者。五是消肿。茯苓几乎是中医治疗各种水肿的必用药物,被称为除湿圣药。六是老年夜尿频多。茯苓具有双向调节的作用,小便频多即能缩泉止尿,再配以山药健脾益肾,疗效颇佳。七是美容养颜。茯苓一向被认为是净面与养颜的上品,能有效去除皮肤的黑斑和色素。八是生发、防脱发。中医认为,脱发与发枯萎黄的主要原因是血虚不能荣养所造成的。茯苓健脾除湿,通过补养后天之本以生发。九是延缓衰老。茯苓中富含茯苓多糖,对增强人的免疫功能,防病抗病延缓衰老,皆有很好的作用。尤其对妇女和老年人的滋补作用最好。

4、茯苓食品的补益,展示了人们对茯苓的喜爱

在古代,茯苓的功效与作用历来被当做珍贵的滋补食品为人们所喜爱。魏晋时期,茯苓就被当作养生佳品,王公大臣们常用茯苓与白蜜同服。唐宋,食用茯苓之风更盛,文人墨客对茯苓的补益大加赞颂,唐代贾岛《赠牛山人》诗“二十年中餌茯苓,致书半是老君经”;《赠丘先生》诗“常言喫药全胜饭,华岳松边采茯神”;宋代黄庭坚《鹧鸪天》词“汤泛水瓷一坐春,长松林下得灵根,吉祥老子亲粘出,个个教成百岁人”;清代李汝珍《镜花缘》则有“丸茯苓而霞迈,服胡麻而云骞”之句。

茯苓的食用方法很多。唐人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记载:“武攸绪,天后从子……服赤箭茯苓……晚年肌肉始尽,自有紫光,昼见星月,又能辩数里外语。”在他的另一本书中《支诺皋记》也记载:“天宝中,处士崔玄微……饵术及茯苓三十载,因药尽,领童子仆辈,入嵩山采之。”苏轼颇好医道,又好美食,有《求医诊脉说》《记丹砂》《养生说》等著述,后人还将苏轼《良方》与沈括《良方》合刊为《苏沈良方》。他在《东坡杂记》中记载了制茯苓之法,堪称制作茯苓饼的高手,具体做法为“以九蒸胡麻(即芝麻),用去皮茯苓少入白蜜为饼食之,日久气力不衰,百病自去,此乃长生要诀”。苏东坡活到六十多岁还有强健体魄与惊人的记忆力,或许与其长久服食茯苓饼有关。南宋的《儒门事亲》中就有茯苓饼的制食法:“茯苓四两,白面二两,水调作饼,以黄蜡煎熟。” 宋代苏颂《图经本草》记:茯苓粉浸在酒蜜中封月余成甘美的茯苓酥,他的《集仙方》内集古代茯苓食品之大成,有关此方面的论述颇多。元代《饮膳正要》有茯苓酒,以茯苓煮汁蒸米加酒曲作酒酿。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除介绍茯苓粥外,还介绍了茯苓馄饨的做法:黄雌鸡肉四两,茯苓末二两,白面六两,做成馄饨,入豉汁煮食,三五次可治疗噎食不通。以酒渍茯苓“日食一块,至百日,肌体润泽,延年耐饥,面若童颜”。《北山酒经》记:瑶泉曲、邛崃药曲中都加茯苓。清代李化楠的《醒园录》中收有“蒸茯苓糕”制法:“用七成粳米,三成白糯米(粉),再加二三成莲肉、芡实、茯苓、山药等末,拌匀蒸之。”据史料载,慈禧太后每餐必吃的“茯苓饼”,其制作方法被载入清朝太医院“仙方册”中,后来传入民间。这种茯苓饼以茯苓霜和精白面粉做成薄饼,中间夹有用蜂蜜、砂糖熬熔的蜜饯及松果碎仁,其形如满月,薄若蝉翼,白似初雪,甘赛桂蜜,风味独特,富于营养,成为北京的著名土特产。

我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多处提及茯苓霜:“昨儿有粤东的官儿来拜,送了上头两小篓子茯苓霜。”“那茯苓霜是宝玉外头得了的,也曾赏过许多人。” 并详细介绍了茯苓霜的服法:即用牛奶或滚开水将茯苓霜冲化、调匀,于每日晨起吃上一盅,其滋补效力最好。

《西游记》也写道:“……熟煨山药,烂煮黄精。捣碎茯苓并薏苡,石锅微火漫炊羹。人间纵有珍羞味……” “……同入,又叙了坐次,忽见那赤身鬼使,捧一盘茯苓膏,将五盏香汤奉上。四老请唐僧先吃……”

茯苓的食用比较方便,平时脾胃不好、食欲不振、经常腹泻、忧郁思虑、四肢无力的人可长期服食。一是煲粥。宋代杨士瀛《仁斋直指》中记载:“白茯苓粥,治心虚、梦泄、白浊。”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载曰:“茯苓粥清上实下。”二是煮汤。用茯苓、柏树,研为粗末,水煎去渣取汁,饭前饮用。可治疗小便不利,脾虚水肿等症状。三是泡茶:取茯苓、陈皮,水煎,饮服时,加入姜汁,有健脾和胃之功效。四是茯苓面:把茯苓和黑芝麻打成粉,与面粉和一起做成面条食用,有养发乌发的效果。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