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就有记载,刘安在《淮南子·说山训》载述:“千年之松,下有茯苓。”就明确指出茯苓所生之地。到了东汉,《神农本草经》记载:“(茯苓)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苏辙在《服茯苓赋》赞茯苓:“春而荣,夏而茂,憔悴乎风霜之前,摧折乎冰雪之后。阅寒暑以同化,委粪壤而兼朽。兹固百草之微细,与众木之凡陋……若夫南涧之松,拔地千尺,皮厚犀兕,心坚铁石,须发不改,苍然独立,流膏液于黄泉,乘阴阳而固结,像鸟兽之蹲伏,类黾鼋之闭蛰。外黝黑以鳞皴,中洁白而纯密……故能安魂魄而定心志,却五味与谷粒。追赤松于上古,以百岁为一息……”
历代名医大家对茯苓也是倍加推崇,南北朝时期的陶弘景认为茯苓:“白色者补,赤色者利。”明代焦竑认为:“茯苓久服之,颜色悦泽,能灭癜痕。”唐代大诗人贾岛对茯苓也是极为推崇,曾在《赠牛山人》及《赠丘先生》两首诗中对茯苓夸赞,如“常言吃药全胜饭,华岳松边采茯神”。还有,李商隐《送阿龟归华》诗:“因汝华阳求药物,碧松之下茯苓多。”宋代黄庭坚在《鹧鸪天》的词中:“汤泛冰瓷一坐春,长松林下得灵根,吉祥老子亲拈出,个个教成百岁人。”慈禧对于茯苓更是喜爱至极,经常服用“八仙糕”。据统计,慈禧内服的13个长寿、补益的方剂中,茯苓的频率是使用最高的,达到78%。《红楼梦》第六十回“玫瑰露引出茯苓霜”就有对茯苓霜详细的描述。
历代的经方医案中各种方剂配伍对茯苓的使用频率可谓之很高,据统计汉唐以来的200多精华方剂中,处方中有茯苓的方剂竟然占了五分之一。如《金匮要略》的肾气丸、酸枣仁汤,《伤寒论》的五苓散、真武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四君子汤、十全大补汤、逍遥散、五皮散、茯菟丸,《小儿药证直诀》中的六味地黄丸、异功散,《仁斋直指方论》中的玉泉丸以及《鬼遗方》《医宗必读》等医学经典中都有应用茯苓的方剂。
参考文献:杨国力. 被重用的茯苓——松树底下的一团精灵[J]. 生命世界,2020,04:6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