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全国茯苓(中药材)及其制品电子贸易平台! [登录] [免费注册]
服务热线:4006662399
APP下载

扫码进入小程序

茯苓形态结构的特征与生长习性
浏览量:2039次
发布时间:2022-04-27 16:21:41

我们平常所能觉察到的,茯苓在不同发育阶段中,常表现出三种不同的形态结构,这就是菌丝体、菌核和子实体。这些特殊的形态结构是与它们长期适应周围环境条件与完成一定的生理功能相适应的,这里我们将分别来加以讨论。

 

1.茯苓的菌丝体

 

茯苓的菌丝体mycelium包括单核菌丝体monokaryotic mycelium)和双核菌丝体dikaryotic mycelium两种不同的结构。单核菌丝体由担孢子萌发而成,所以又称为初级菌丝体Primary mycelium,这种菌丝体的主要特征是在它的每个细胞中仅含有一个细胞核,这种情况在担孢子萌发时可以见到。

 

两个不同性别的单核菌丝体相遇,相邻的两个细胞彼此沟通,形成一个双核的细胞,这种双核的细胞逐渐发育,形成具有双核构造的双核菌丝体,这种丝体又称为次生菌丝体secondary mycelium。双核菌丝体为茯苓菌丝体的主要形式,从营养阶段、菌核、子实体直到担子产生之前的一切菌丝都具有双核的结构。我们通常讲茯苓的菌丝体就是指这种双核的菌丝体。这种菌丝体具有分裂和生长的作用,同时又担当着营养物质的吸收、转化和运输的功能。

 

在外观上,菌丝体呈白色绒毛状。在实验室中用平板培养菌种时,常可见到形成具有特殊形态结构的菌落。这种菌落的形成是菌丝体起初作放射状的生长,并紧贴基质表面,组成菌丝较稀薄的一环;随着菌丝体往前生长,则形成具有多气生菌丝组成的另一同心环,彼此相间排列,以至逐渐形成具有多个同心环纹的菌落。随着气生菌丝的不断增加,最后充满整个平板,环纹逐渐不明显以至消失。虽然环纹最后消失了,是我们认为“环纹菌落”的结构仍可作为茯苓菌丝体早期生长的特征,而对菌种培养的鉴别也是有一定指导意义的。茯的菌丝体是由许多分枝的菌丝所組成,这种菌丝纵横交措,密集地贯穿于基质中或蔓延于基质的表面,这样的结构使菌丝与基质保持极大的接触面,以保证营养物质和水分的吸收。

 

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茯苓的菌丝具有许多分枝,并可见到这些菌丝具有横隔膜,分成许多线形细胞,它的宽度约在2-5微米之间。茯苓菌丝体细胞的分裂和其他的担子菌样,是以锁状连合方式进行的,而且常发生于菌丝的顶端细胞,所以在这里常可见到锁状连合的现象。

 

2.茯苓的菌核

 

平常我们所讲的茯苓即为茯苓的菌核sclerotium核为一休眠器官,积贮着大量营养物质,以便在环境条件适宜时,行使营养繁殖和发育子体的功能。茯苓的菌核由大量的菌丝紧密集结分化而成,发育在土壤中的松木松根上,有特殊的异味。菌核的形态各异,有球形、椭圆形、扁圆、长圆形、以至于呈不规则块状、板状等。大小也不一样,小者重仅数两,大数斤数十更大者。菌核鲜时质软,易折;干后质坚,不易破。菌核表面粗糙,呈状皱缩,鲜时淡黄褐色或棕褐色,干后为黑褐色;面有一层皮壳的外皮,俗称茯苓皮,皮下常为淡红色,内部白色。茯令菌核中的菌丝因相互挤压关系,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为不规则的形状,通常内部白色部分的菌丝多呈藕节状或团块状,而近皮处为较细长且排列致密的棕色菌丝

 

茯苓菌核的发育,似乎只有在菌丝体大量形成以至于占满了整个营养基质之后才开始在适宜处聚结成团,形成菌核俗称结苓。由于菌丝体不断的吸收、转化和输送营养物质到菌核中来,使菌核逐渐增大。

 

菌核的形成,有人认为与土壤的坏境有关,但在实验室中,我们常可以看到在500-1000亳升ml木块菌种瓶中也能产生菌核,但这种菌核不形成皮壳状的皮外茯苓皮。由此看来,我们认为菌核的产生似乎不一定要求土壤中的环境,如果其他条件具备,也是可以产生的,但茯苓皮的形成却与土壤的环境有一定的关系。在土壤的环境中,由于菌核的逐渐增大,使其表面的菌丝直接与土壤砂砾接触,因之发生了磨擦和破损,使内含物溢出,溢出的内含物和表面的菌丝粘结起来,便形成了皮壳状的茯苓皮,以行使保护的作用。但是茯苓皮形成后,它是以什么方式来适应菌核内部的膨大生长呢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原来是于菌核的内部增大,而把茯苓皮胀破了,形成很多裂痕,而这些裂痕又由于产生新的菌丝和分泌内含物加以弥合,这就使得茯苓皮不断增加其表面积,以适应内部的增长,而这种方式在生物界中可以认为是比较特殊的。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从群众的选种经验中也得到了一些启示。群众在选取优良的菌种时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其中主要的经验之一是选择菌核表面破裂而浆汁多的做种为宜。这是什么道理呢为什么不选择表面光滑没有裂痕的菌核来作种呢原来是因为表面光滑的菌核则表示它已停止生长或生长已衰退或缓慢了而正在生长或生长得非常旺盛时,则因菌核内部的增大而把茯苓胀破了,在破损处自然有许多乳状的液汁溢出。因此,我们可以说:茯苓菌核表面裂痕多而又有乳状液汁溢出者为菌核生长旺盛的重要标记之一,也是我们选择优良菌种的一个重要依据。此外,就茯苓皮的颜色来说,常随生长状况的变化而有所反应,一般而言,生长旺盛的茯苓,表面通常为淡黄白色,较老者则依次渐变成为黄褐色、棕褐色以至黑褐色等。就内部状况来看,则表现为由质地柔软而变为质地稍坚硬,由浆汁多而变为浆汁少以至缺浆汁。这些因素都是我们在选择优良菌种时应加注意的问题,只有选择幼嫩、生长旺盛的茯苓,才是比较理想的优良菌种。

 

3.茯苓的子实体及担孢子

 

壤中的菌核发育到一定的时候,有向上膨大增长并使菌核上部露出土面的现象群众称之为“冒风”。“冒风”出后,如果环境适宜温度约24℃-26℃,湿度约70-85,菌核就常在其冒风部分的侧下方产生一层白色蜂巢状的结构,这就是茯苓的子实体sporop-hore。在生产中为了抑制子实体的发生,以便菌核继续增大,必须及时培土,不让其冒出,这样就可收到更大、更多的茯苓,这是就我们的经济利益而言。然而,就茯苓的生物学特征和特性来说,“冒风”是茯苓菌核发育到一定阶段的正常现象,是长期与环境相互适应的结果。因为菌核只有暴露在空气中,在空气中形成子实体,并由子实体产生大量的担孢子时,才能得到很好的传播。

 

子实体的形成不一定要经过核的阶段,它可以菌丝体直接生,这方已有报导。在苓场有吋可以见到露出地筒或树头上有子实体的产生。在实验室中,也很常见,不仅在生产用的菌种瓶中可以发生,在用平板或斜面培养菌种时,其密集的菌丝体上有时也可以有子实体的形成。因此,我们认为表示茯苓的生活史各个发育阶段的顺序时应加上由菌丝体(双核菌丝体)直接形子实体这一项

 

茯苓的子实体大小不一,无柄,平卧于菌核或密集的菌丝体的表面,有一定的形态,厚约0.3-2厘米,初时呈白色,老后变为淡黄白色。孔管密集呈蜂巢状,管的长度几乎和子实层相等,直径约0.5-2毫米。管壁,孔口呈多角形,老时渐变为齿状。孔管内壁表面发育子实层hymenium,子头层由担子basidium组成,担子上各产生四个担孢子(basidiospore,这是个典型的担子菌产孢过程,而这种产孢过程的结构也是典型的,这一点在研究员自制的石蜡切片中可以清楚的看到。

 

茯苓的孢子呈长椭圆形或近圆柱形,有一歪尖,其大小仅有6×2.5-11×3.5微米,肉眼不能觉察,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辨认其形态构造,但其颜色在显微镜下也是无法判明的。因此人们常把茯苓的担孢子描述为无色、透明。在实验过程中,尤其在收获茯苓时,我们常可以看到茯苓担孢子的释放有如一阵阵的轻烟,形成所谓“孢子云”。当这些“孢子云”降落在黑色的物体上,我们可以收集到大量灰白色的担孢子粉末。因此,我们认为茯苓担孢子颜色上的特征应该是灰白色的才比较恰当。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