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已明确,茯苓古今功用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古代本草、方剂中比较广泛使用的功能,《中国药典》弃之不收者比较突出。从历代本草记载和古代方剂应用,可以提炼出茯苓补肾强壮,止咳化痰, 降逆止呕,生津止渴,息风止痉和安胎等潜在功能。深入考察发现,一些潜在功能已得到当今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的证实。
茯苓“补肾强壮”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茯苓多糖能不同程度加强大鼠血清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血清铜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降低丙二醛含量,并能延缓小鼠游泳死亡时间,说明茯苓多糖有较好的抗动物衰老作用。茯苓多糖高、中、低剂量均可升高小鼠外周血清中 IgA、IgG 和 IgM 含量,且存在量效关系。茯苓多糖在 ·OH 和 O2-· 体系中,虽然其清除能力低于维生素 C(Vitamin C, Vc),但仍显示出较强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在清除 DPPH· 的体系和还原能力体系中,其清除能力均超过 Vc,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和抗氧化多样性。
对 50 岁以上基本健康但细胞免疫偏低的 50 例受试者,每日服用茯苓多糖 5 g,连服 3 月。用药后免疫机能偏低者的 LCT、Ea 值明显提高,显著调整T 细胞亚群比值。由此可见,茯苓多糖促进免疫作用主要是提高细胞免疫功能。
茯苓多糖具有抗衰老、免疫增强、抗氧化等作用,印证了茯苓具有补肾强壮功能。
茯苓“降逆止呕”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
日本学者从茯苓中分离得到三萜类化合物以及制备衍生物,能抑制蛙口服五水硫酸铜引起的呕吐,并作为止吐药物获日本专利。另有研究发现,小半夏加茯苓汤灌胃给药能对抗硫酸铜引起的呕吐,并使小鼠小肠蠕动减慢,对中枢的镇静作用加强。小半夏加茯苓汤能对抗顺氨氯铂兴奋胃肠平滑肌的作用,使胃肠平滑肌运动频率减慢、强度减弱; 使肠平滑肌强直收缩次数及呕吐次数明显减少,明显降低肠平滑肌肌电活动频率、峰电位数和峰电位强度。
针对化疗所致迟发性呕吐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46 例,对照组 45 例,分别服用小半夏加茯苓汤和甲氧氯普安片,连续用药 3 天。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呕吐情况均较治疗前好转,组间相比差异性明显,提示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化疗迟发性呕吐较甲氧氯普安疗效更好。
茯苓“生津止渴”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
日本学者研究发现,茯苓三萜化合物可使胰岛素分化诱导活性增强。茯苓多糖可减缓四氧嘧啶诱导糖尿病模型大鼠体质量的负增长,降低丙二醛、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降低糖尿病模型大鼠的血糖,该效应且与茯苓多糖的浓度和用药时间呈正相关。将香菇、茯苓、人参三药按5:4:1剂量配伍,以其水提取物干预糖尿病小鼠,能显著降低血糖,改善糖耐量。茯苓汤(茯苓、栝楼根、麦冬等)治疗糖尿病80例,能明显改善糖尿病患者口燥咽干、烦渴多饮、尿频量多等症状,且具有降血糖作用。
茯苓“息风止痉”的实验研究
不同剂量茯苓总三萜可明显对抗小鼠最大电休克和戊四唑惊厥,抑制大鼠皮层定位注射青霉素诱发的癫痫发作和痫性放电,起到抗癫痫作用。采用最大电休克惊厥模型,比较知母、茯苓、川芎、全蝎等 12 种中药的乙醇提取物抗惊厥作用,其效能从大到小依次为:全蝎、知母、茯苓、川芎、白胡椒、远志、酸枣仁、僵蚕、地龙、草果、蝉衣、蜈蚣。
茯苓“止咳化痰”的临床应用
小半夏加茯苓汤(半夏 10 g,生姜 6 g,茯苓 12 g)配合西药治疗夜间阵发性剧烈咳嗽 71 例,服药 2天,夜间阵咳消失者 37 例,服药 3 天夜间阵咳消失者 24 例,无效 10 例,总有效率 85.92%。
茯苓“安胎”的临床应用
对于肾虚证胎漏与滑胎的治疗,以生熟地、茯苓为主加减;肝肾不足证及脾肾两亏证均加茯苓 12 g,共治 93 例,总有效率 95.7%。
通过对本草学、古代含茯苓复方和《中国药典》所记功用的比较分析,发现茯苓有多种潜在功能。其中一部分得到药效学研究和临床应用的证实,尚有部分潜在功效有待验证。鉴此,建立一种由古代方剂数据库检索含某药方剂的病证分布的分析、药物功能的提炼、实验验证和临床疗效评价的方法学体系,不断挖掘药物的潜在功能,通过系统论证使之成为确定的新功能,有利于中药应用范围的扩大和临床疗效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