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功用古今相同部分考察分析
《本草经》确认茯苓“利小便”后,后世本草充实主治大腹、水肿诸疾,古代含茯苓复方用治诸肿、水气、小便难、水肿胸满气急等。《药类法象》确认“和中益气”功能后,《药性解》又称“补脾气”,古代含茯苓复方广泛用于脾虚冷、脾胃俱虚、脾胃气虚弱不能饮食、脾胃不和不能饮食、诸泻、冷痢等,印证了补脾益气功能。《本草经》最早记载茯苓“主忧恚, 惊邪,恐悸”,古代含茯苓复方则治疗心虚、惊悸、不得眠、风恍惚、胆虚不得眠、语言妄乱、风狂等神经精神疾病。不难看出,2010 版《中国药典》确定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基本继承了古代本草方剂的上述功用,可以反映茯苓功用古今记载大体相同的一面。
茯苓功用古今差异部分考察分析
1、补肾强壮
茯苓补脾益气,已是古今约定俗成的认识。但古代含茯苓复方普遍用于肾虚漏浊遗精、补虚固精、补虚益精髓、补壮元阳、补虚明耳目、补虚益髭发、补虚理腰膝,而肾藏精,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和二阴,腰为肾之府,故可确认这些功能恰好体现茯苓的补肾和强壮作用。《中国药典》只保留了针对心、脾的补益作用,茯苓补益其他脏腑的功用未予认同。
2、止咳化痰
《本草经》首载茯苓主“咳逆”,《药性论》云:“主肺痿痰壅”,古代含茯苓复方则大量用于诸嗽、肺实、伤寒咳嗽、上气、冷嗽、肺痿等咳嗽类病症,以及痰饮、痰嗽、风痰、痰癖、痰实、寒痰、留饮、支饮等停痰留饮类病症。《中国药典》虽称用于“痰饮眩悸”,但从修辞来看,其中的“痰饮”代表疾病属性,“眩悸”则为病症,亦即痰饮所致的眩悸。由于在功效中并未明确止咳化痰,故可确认《中国药典》尚未认可这一功能。
3、降逆止呕
《药性论》首次提出茯苓“能开胃,止呕逆”,古代含茯苓复方治疗胃反、吐哯、呕哕、气呕者达 151 首,提示茯苓有止呕功能。《中国药典》同样未予收录。
4、生津止渴
《本草经》记载茯苓主“口焦,舌干”,《名医别录》明确茯苓能“止消渴”,《本草纲目》曰:“生津液”,古代含茯苓复方 119 首治疗消渴、消肾小便白浊、虚渴、烦渴烦躁、消渴后虚乏、消中等,据此推测茯苓具有生津止渴功能。本草、方剂所论彼此呼应, 而《中国药典》也未曾提及。
5、息风止痉
古代含茯苓复方中有 134 方用于“中风”,102方用于“痉病”。前者多见神经功能缺损的异常表现,后者则以痉挛、抽搐为特征。值得一提的是,本草文献未曾论及茯苓的此类功用。茯苓是否确有息风止痉作用,有待进一步考察。
6、安胎
《日华子本草》云:“安胎”。古代含茯苓复方有23 方用于“胎动不安”,《中国药典》亦未予以收录。